深秋的一天,枯木瑟瑟中,有位路人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。猛一看,脚下散落着很多白色的东西。再仔细一看,原来是人的骨头。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人骨呢?——令人毛骨悚然又不可思议,他继续前行,一头正在咆哮的猛虎朝他迎面走来。路人大吃一惊,原来是被这只猛虎吃掉的可怜的同路人的骨头啊!他一边想着一边慌忙转身,朝来时的路飞快地逃跑。但是,似乎是迷路了,他竟然来到了悬崖峭壁前,悬崖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,后面是老虎,进退两难之中,路人爬上了一棵长在悬崖峭壁边的松树上。但是,老虎也张开了可怕的大爪开始往松树上爬。现在真正完了,正在万念俱灰之际看见眼前的树枝上垂下一根藤条,路人顺着藤条哧溜了下去.但是,藤条在中间断了,旅客被悬在空中,不得上下.上面老虎舔着舌头,虎视眈眈.再向下看,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赤、黑、青三匹龙严阵以待,要把他吃掉。上面还传来吱吱的响声,抬眼一看,黑白两只老鼠在啃藤条的根部。这样上去,藤条被老鼠用牙齿咬断,路人不得不朝张开血盆大口的龙落下去。在这八面围困之中,他认为首先应该赶跑老鼠,试着摇了摇藤条。于是,有温热的东西掉在脸庞上,舔一舔,是甜甜的蜂蜜。原来,藤条的根部有蜜蜂巢,每一次摇动都会有蜂蜜掉下来。他开始喜欢上甘露一样的蜂蜜味道。于是,竟然忘记自己已置身穷途末路之中——尽管处于龙虎争食的夹缝中、且唯一的救命藤条也正被老鼠啃食——他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摇晃这根救命绳索,陶醉于蜂蜜的甘甜中。

释迦牟尼说这就是贪婪的人类的本来面目。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危机状况中,仍然忍不住舔拭蜂蜜,这是我们人类无能为力的本性。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到期个寓言后惊叹道:“没有比这更形象地表达人类欲望之深的了。”确实,没有比这更真切地表达人类的生活态度或者人类的欲望了。在这个故事里,老虎表示死亡或生病。松树表示世上的地位、财产、名誉,黑白老鼠表示白天和黑夜亦即时间的推移。人不断受死亡的威胁和追逐,但仍然执着于生命。可是,生命只是像藤条一样飘摇无常地不可靠。藤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磨,我们一年又一年越来越接近似乎已经逃离了的死亡,但是,即使缩短自己的寿命或生命仍然想要得到 “蜜”。人就是与那种无止境的贪婪有切不断的缘。这就是释迦牟尼要告诉我们的人的真相。
所谓蜂蜜,是指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各样的快乐。等待人掉下来的龙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。它直接影射了人们丑恶的想法和欲望。也就是说,赤龙代表“愤怒”,黑龙代表“欲望”,青龙代表嫉妒、仇恨等“愚痴”(三毒:贪嗔痴),佛教中把它们叫做“三毒”。三匹龙就是三毒,正如释迦牟尼所云,这三毒才是“毁灭人生”的要素。在一百零八个烦恼中,欲望、愚痴、愤怒这三毒是使人类苦难深重的元凶,又可以说是想躲也躲不掉的、纠缠在人们内心不可分离的“毒素”。的确,所谓人类,是指在这三毒的影响下度过每一天的生物,希望比其他人过更好的生活,希望早日出人头地。任何人的内心都潜藏着这些物质欲望和名利欲望,如果欲望得不到实现就会愤怒:为什么自己不能如愿以偿?反过来又会嫉妒那些已经得到的人—-大多数人始终受这些欲望影响、折磨。这在小孩或婴儿也几无二致。即以我的孙子们来讲,宠爱其中一人,另一人即刻表现出嫉妒的表情。二三岁时就已经受成人式的烦恼的毒害。
当然,欲望和烦恼其实也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动力,不能一概加以否定。但是,同时也有狠毒的一面,不断使人类痛苦,甚至断送人的一生。如此看来,所谓人类,是何等因果报应的动物啊!因为我们自己生存中不可或缺的动力,同时又是可能致使自己不幸、甚至毁灭的毒素。因此,重要的是尽可能“远离欲望”。即使不能完全消灭三毒,但仍然要努力自我控制并抑制三毒。具体方法上没有捷径。平日勤勤恳恳地积累前面所讲的诚实、感谢、反省等“平易的修行”,或者要求自己平日养成理性判断的习惯。例如,我们每天都不得不对各种各样的事情作出判断。瞬间的判断大部分都是出自本能(就是欲望)得出的答案。所以在回答对方以前,一旦保留最初的判断,要求对方稍等片刻,同时自问:“这个想法里是否有自己的欲望在起作用呢?是否混杂了个人的私心?” 这样,在下结论以前,先加上“理性的缓冲”,就能够做到不是出于欲望进行判断而是尽可能基于理性判断。至少,在思考的过程中设置理性的回路,我认为这是远离欲望极其重要的事情。抑制欲望和私心本身,就是接近利他之心。我认为利他之心是人类所有德行中最高、最善的德行。忽视自己而利于他人,致力于后自己而先天下。一旦产生这种利他之心,人类就能不受世间欲望的迷惑而生存。而且,有了利他思想,烦恼的毒素才能消失,欲望的污秽才能被消除而显露出“美丽的心灵”,美好的愿望才得以描绘。
--稻盛和夫 《活法》